男性什么适合长期泡水喝
黄固庄村古井及部分出土文物
《黄固庄村志》与《黄固庄六姓氏宗谱》
《至顺镇江志》卷二“乡都”记载
黄固庄村口牌坊 图:蒋国清 提供
文/蒋国清
黄固庄村,静谧地坐落于丹阳市延陵镇香草河的怀抱之中,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,轻轻铺展在世人面前。该村东临清波荡漾的香草河,南接广袤无垠的芦苇荡,西倚潺潺流淌的胜利河,北靠郁葱古朴的黄固墩,四周景致如画,尽显自然与历史的交融。这里,岁月悠长,古韵深邃,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。据元代《至顺镇江志》记载,北宋时期原延陵县撤销后,其下辖的太平、寿安两乡划归丹阳县管辖,而其中太平乡下辖的十六个村级单位(里、保、村)中,就有“黄固村”。可见,黄固庄村的历史最晚可追溯至北宋,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。如今,这个拥有160余户人家的古村庄,又以其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新的生机,荣获了江苏省康居村等多项殊荣。
黄固墩和马王坝
黄固庄西周遗址“黄固墩”,位于黄固庄村东北,是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之一。这里地处香草河西岸,墩体高大雄伟,东西长约74米,南北宽约56米,高出地面约6米。墩体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,为遗址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。
黄固墩原来面积很大,然而,由于村民建房用地和修路取土等原因,遗址现仅存三分之二部分。在遭破坏的断面土层中,文物工作者采集到软、硬陶片、夹砂红陶片、鬲足、泥质灰陶片等遗物。这些遗物纹饰精美,有粗绳纹、回形纹、几何印纹、网格纹等,显示出鲜明的周代器物特征。说明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周代,黄固庄就已经有人在此居住生活,并形成较大的村落。这些发现也为周代聚落遗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,对研究宁镇地区的吴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。
马王坝,原是一条古老的拦水坝,由香草河与黄固庄联系在一起,相传为三千多年前由吴国开国国君泰伯所建,始称泰黄坝。此坝建于香草河(古为泰黄河)西岸胜利河口(古时胜利河称太平河)和后河出水口处,是三河交汇处的重要水利设施。坝体长约400米,雄伟壮观,自古有“三水流千古,一坝锁万顷”的美誉。
泰黄坝建成后,地方派有兵马守护。其时,守坝军士中有马姓者定居于坝侧,繁衍生息,形成村落。后人遂将泰黄坝改名为马黄坝。为避首领专用的黄色之嫌,后又将马黄坝改名为马王坝。
马王坝地理位置特殊,风景秀丽。古称“一河(后河)直插,二河(太平河、香草河)环绕,一桥(马王桥)幽架,二坝(泰黄坝、后河坝)横断”。这里更有三河码头(马王坝码头)可供往来客商进出。由此顺流而下可达丹阳城南门,约14公里水路。马王坝也曾繁华一时,留下了诸如“泰伯造坝”“季子观景”“荷花仙子”“老郎驱鬼”“黄龙窜井”“紫凤姑娘”“方丈挖塘”“乾隆泊舟驾幸”等传说,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。
古井与神奇三庙
西乡古村黄固庄,岁月悠悠,历史的痕迹似乎已被岁月悄然藏匿。然而,在村西却有一口古井,默默沉睡于地底数十载,仅有三房子孙春耕时知晓其朦胧的方位。后来,一个偶然的契机,村东的古井也被提及。村民们齐心协力,仅用三四天,两口古井便重见天日,分别矗立在村东和村西,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。经专家考证,该古井的开掘年代不会晚于清代,很可能是明代遗物,已有近600年的历史。
2015年9月,村民们齐心协力对两口古井进行了清底工作。村东的古井深达10.6米,底端直径1.06米,中端1.04米,上口仅0.6米;村西的古井则深10.2米,底端直径1.02米,中端1.04米,上口0.4米。在清底过程中,村东井里发现了许多土罐、紫砂壶的碎瓷片以及一支雕刻精致的花纹笔杆状物品,不腐不锈,花纹依然清晰。村西井里则有一把尖锄头和一座长方形香台,历经岁月却未生锈。这些发现为黄固庄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更多生动的细节和实物证据。
在黄固庄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,翠绿的田埂间,曾经矗立过三座庙宇——大庙、中庙与小庙,它们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故事与传说。在村庄的东南方,这三座庙宇依然静静地守候着这片土地,它们分别是大庙(土地庙)、中庙(关帝庙)与小庙(牛郎庙)。尽管部分庙宇已历经沧桑,或倒塌,或拆除,但它们昔日的辉煌与传奇,依旧在村民的心中流传不息。
大庙整体朝向西南,分为前后两进,由天井相隔,黑砖铺就的道路两旁,木质扶栏环绕。庙内菩萨壁画栩栩如生,仿佛诉说着古老的传说。每逢新年正月十一,村民们便络绎不绝地前来挂灯朝拜,香火鼎盛,蔚为壮观。庙前那棵古老的楝树,两枝并生,宛如姐妹相依,夏日里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一片难得的阴凉。更有传说称,大庙内的菩萨灵验无比,曾多次保佑村民度过重重难关。然而,遗憾的是,如今的三庙已难觅踪迹,只留下一段段未了的故事,在村民们的口耳间代代相传。
红色黄固树丰碑
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,黄固庄的村民们与新四军并肩作战,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。1939年,黄固庄与谭巷村携手建立了中共支部,陈耇光荣地成为了第一任支部书记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黄固庄的抗日组织日益壮大,抗日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。该村先后有5名热血青年参加了新四军,其中陈恒义、陈仁和光荣牺牲在抗日战场上。
2025-08-06夜,新四军廖海涛司令率部驻扎于黄固庄。次日凌晨,丁庄等据点的日军便对黄固庄发动了猛烈的“围剿”。尽管廖司令早已布置好警戒部队,并严令不准随便开枪,但一名战士因愤怒难耐,不慎扣动了扳机,击毙了一名日军。这一枪虽然解了心头之恨,却也不幸暴露了目标。日军随即对黄固庄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击。战斗持续至中午时分,又有一股日军从南边来犯。鉴于黄固庄的地理位置不利,廖司令果断决定撤退。然而,在掩护撤退的战斗中,三名战士英勇牺牲,此外,还有三名无辜村民被日军枪杀。
这场保卫战是黄固庄村民们英勇抗日的真实写照。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,捍卫了家园的安宁与尊严。尽管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将永远镌刻在村民们的心中。
黄固庄底蕴深厚
在黄固庄,老一辈的人们口耳相传着许多关于村庄的神秘传说。据村志主编陈联芳介绍,黄固庄村原名“万固村”,又有“万户村”之说,后因战乱频仍,村庄损毁严重,重建后更名为黄固庄,寓意村庄如黄金般坚固,永不衰败。村中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休闲公园,名为“万固园”,便是为了纪念这段辉煌的历史。
在村西窑岗头上,流传着一口古井的传说。相传井内藏有“金座车”,即用黄金精心打造的儿童车,然而,这仅仅是传说而已,那口神秘的古井和“金座车”从未有人亲眼见过。但在陈联芳的记忆中,南洋印务集团在窑岗头兴建厂房时,曾意外发现过墙基和陶缸等遗物。原村干部贺正义也提到,他爷爷在几十年前曾在窑岗头一带挖到过一罐银元,还有几个形似腰鼓的陶罐。文物专家杨再年认为腰鼓形陶罐可能是宋代的遗物,这些发现为黄固庄的历史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。为了挖掘黄固庄的历史文化资源,从2011年起,该村老年协会开始了村史和姓氏家谱编纂工作。经过五年努力,《黄固庄村志》《黄固庄陈氏宗谱》《黄固庄六姓氏宗谱》均于2016年正式面世。
黄固庄村总土地面积1136亩,拥有住户150多户,居民500余人。村民姓氏以陈、贺两姓为主,其中陈姓共132户,占全村人口的66.1%;贺姓15户,占全村人口的8.7%。此外,还有贡、尹、韩、范、蒋、严等姓氏人家,共同构成了黄固庄这个多元而和谐的大家庭。黄固庄陈姓是江州义门陈氏之后裔,始祖可追溯到宋代抗金民族英雄、爱国太学生陈东,陈东后裔由丹阳珥陵迁居丹阳西门外厚诚、丁庄铺,此后又继续散枝开叶,其中一个分支于明代迁居黄固庄,成为该村第一大姓。黄固庄村历来重视教育,特别是近现代以来,先后走出多位博士、教授,其中有全国第三批老中医(药)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、湖北省著名中医专家、博士生导师陈如泉教授等。
责任编辑:阿君